——记原赤峰二中副校长陈肇基
建国以来,东北师大的毕业生响应党的号召,为建设祖的北疆,一批又一批地踏上了赤峰这块贫瘠的土地。他们忘我的工作,一干几十年,从满头青丝一直干到白发苍苍,执着地为教育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一切。虽然他们没有耀眼的光环,但是,他们有一份对自己职业的信仰,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奋斗,赢得了460万赤峰人民的信任,无愧于母校的培育。
东北师大物理系51届毕业生陈肇基就是他们中的优秀代表。
陈肇基,男,1930年出生于沈阳市一个不富裕却飘满书香气的家庭,父母以他们平凡的一言一行,教给了他许多刻骨铭心的人生哲理。他从最基层的中学物理教师做起,做过副教导主任、副校长;也曾任过副乡长、县和市级教育局副局长、局长,还做过昭乌达蒙古族师专副校长、党委副书记。1990年退休,他任《赤峰市教育志》编纂委员会主任兼主编。这一志书正式出版,他被赤峰市人民政府聘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兼任赤峰市教育局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现在,还在坚守岗位真诚地奉献着。他这辈子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深受人们的爱戴和尊敬。他的学生们说他是才华横溢的好老师,上级领导说他是德才兼备的好干部,同事们说他是不知疲倦的四勤(脑勤、口勤、手勤、腿勤)实干家,群众说他是清正廉洁、平易近人的贴心人。
陈肇基,从毕业后分配到原热河省立第四中学(朝阳),担任物理课教学。当时中学教师匮乏,各科教师很难配齐,一专多能的他就成了全能代课教师,教哪一门课也都受到学生的欢迎,他出色的口才让学生十分佩服。他的睿智和勤奋得到有关领导的认可和器重。1954年7月,他调任热河省第一中学(即赤峰二中前身),任副校长,主管教学工作。他一如既往,是同事们所说的“杂家”校长,文理科都能拿得起,放得下。
自1956年至1975年17年间,他有8年时间是在乡村劳动锻炼、参加四清、农业学大寨和整建党等中心工作,曾担任落实干部宣传队队长,整建党工作队队长。他的心是党的,人是 党的,只要是党的需要,就欣然接受组织的安排。即使有些工作不一定是他的专长,他也二话不说,打起行李卷就去新的工作岗位。他在农村较长时间的工作中,悟出一条真理:农村要改变现状,要靠人才,人才最终还是要靠教育。他在繁重的体力劳动或工作中,仍然牢记“传道、授业、解惑”之职责,积极在农民中传播文化知识,组织青壮年扫除文盲,他被评为“模范下乡干部”。
1959年结束劳动锻炼,重回学校做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当时学校操场上土高炉林立,矿石焦炭渣堆积校园,满目疮痍,学校不象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完全被打乱。此时,陈肇基主动争取学校党支部的支持,大胆进行教学管理改革。首先积极调配师资力量,冒着重用有“政治问题”教师的风险,把教学骨干推到第一线,以老带新,以新促老,采取集体备课、观摩教学、教师带头“下水”(学生写作文,教师先写作文,名曰“下水”)、记教学日记等一系列措施,强化教学工作。其次,规范学生操行评价和优秀学生奖励制度,在学生中树立尖子生标兵。发现高二学生白金品学兼优,就开展全校性的“学白金,赶白金”活动,树正气,建新风,取得了可喜的效应,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那些年,赤峰二中的高考成绩在全区始终稳居榜首。1960年,内蒙古教育厅将中学教育工作现场会选在赤峰召开,会上响亮地提出了“学福建,赶赤峰”的口号,并确认赤峰二中为五年制中学新学制试点校。陈肇基亲自领导和组织实施这项试验,工作五年后,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并多次在区内外教研会上介绍经验。如果没有坚持遵循教育规律,敢于适时变通,真抓实干的领军人物,恐难引领大家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十年动乱,他也没有幸免于难,让他蹲牛棚劳动改造,尝尽了人生失望与悲哀的滋味。但是,由于他有过两次四清工作的经验教训,懂得任何案件都有甄别过程,因而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他也保持清醒头脑,坚信总会有云开雾散之时。粉碎四人帮后,时任盟教育局党委书记的他,却置自家问题于不顾,而首先想的是受害老教师的疾苦和艰难处境。为了解决1972年下放到农村的13户老教师回城问题,他不辞辛劳,东奔西跑、一个一个都予以安置。其中给赤峰二中语文教师王轼办理了享受县团级待遇的离休干部光荣证。对此王老师念兹在兹,感激陈肇基。他却说:“你要感谢,就感谢党和政府,我只不过按政策办事而已”。他那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及谦虚谨慎的品格,可谓感人至深。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祖国大地。人们欢欣鼓舞地迎来了恢复高考的大好局面。但是,到了80年代中期,一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也接踵而至,严重影响了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执行。陈肇基在深入基层调查过程中敏锐地觉察到问题的严重性和复杂性。他紧紧抓住每年全盟隆重举行高考总结评奖大会的契机,针锋相对地向“升学率越高越好”的思维模式挑战。当时,赤峰二中升学率在全区居首,获最高奖是稳操胜券,而他则坚持评先进树标杆不能只看升学率,更不能“一俊遮百丑”,结果赤峰二中没能如愿,他们一时想不通。但这一决定使今后赤峰二中端正办学思想、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后来,在高中校长会上他又提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教育质量、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观点。并撰文发表在《内蒙古教育》杂志上,对当时端正教育思想,扭转“片追”倾向起到了积极作用。
“博学而笃志,切间而近思。”陈肇基平时除了阅读有关教育方面的书籍外,还博览群书,不断充实自己,读书成为他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对很多教育问题具有真知灼见,尤其对教育的发展问题有自己的研究。1989年,内蒙古教育厅委派他出席在广州召开的中英两国普通教育规划研讨会,他在会上阐述了民族地区制定义务教育规划的依据与实施方案,得到与会专家的认可和积极评价。
一门心思谋事,绝不投机钻营。他有句名言“在名利上要退一步”。经济困难时期,他和妻子扶养着六个孩子,妻子没有正式工作,家境十分拮据。但他多次谢绝公家补助,把补助让给其他职工,却把家属户口“下放”到城郊农村去,以减轻国家负担。通常人们习惯地把一个干部的廉政与其住房多寡联系起来,说有好几处住宅的干部都因特权使然。谁也不会想到曾任地市级教育局长,大专院校副校长的他,至今仍住在28年前分得的旧楼“三尺斗室”,室内摆放的还是那几件不起眼的家具。当年教育局建“科长楼”,他没有搬进,师专盖干部楼,他也拒迁,距教育局不远的师范学校新建教育系统住宅楼,他也没有要房。总是推让给无房户或困难户。1984年,他接待曾因错捕而被关押30多年最终无罪释放回来的老教师石德衡,他亲自联系有关部门,把石老师安置在第三中学,并办理了退休手续。当看到石老师没有固定住处时,他急人之困,多方协调优先分配给他一套住宅。石老师对政府的感恩之心不言而喻了。
干部自身的正道必然衍生浩然正气,除此之外,干部再没有其他途径能让群众信服和尊重。人们都说陈肇基是为官清廉的好干部,这话不假。在他那里请客送礼、行贿受贿行不通,请他写条子“走后门”办不到。至于一些应酬他早已视若轻鸿,偶有摆脱不掉,他也深感内疚、困惑。他的信念:无论外面的风气如何变幻升级,他总以自己温暖的小气候为大气候增添一抹春色,抵抗不正之风的侵袭。许多人家子女结婚,大操大办习以为常,可他六个子女先后成家,只是把亲朋好友找来吃顿饭,就算婚事完毕,绝不讲排场铺张浪费。
“教师的人格,是教育的一切”,他不只一次这样说。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教育行政部门工作,他一直强调教育的潜移默化作用而且身体力行,率先垂范。经济困难时期,物质供应匮乏,实行票证配给制,当时他急需一台自行车,他也和群众一样参加抓阉,决不借职权近水楼台先得月。帮助别人则毫不吝啬,关爱他人,推已及人。有的老师家里有老人或丧事,他总是前去问候或凭吊。特别是一个人遇到危难之时,他坚持实事求是,说公道话,绝不扣帽子,文过饰非或无限上纲。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他在工作中也有过失误,但他能勇于承担责任,反思补过。人们对他心悦诚服的正是他既能坚持原则,团结同志;又能忍辱负重,克己助人,尽显人格魅力。
陈肇基在开拓赤峰教育发展的新局面中,做出过突出贡献。他殚精竭虑,以典型引路,全面提高,既重视抓好重点校,又力促薄弱校的建设,使赤峰市既有“内蒙古示范高中样板校”的赤峰二中及林东一中、八里罕中学等一批龙头学校,又有被誉为“草原奇葩”的克什克腾旗白音门德“马背小学”,喀喇沁旗乃林沟“花园式小学”,被自治区定为内蒙古东四盟市农学教学研究中心的赤峰县五三职业中学等一些深受群众欢迎的学校,为赤峰教育的发展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因此,1988年赤峰市教育局被评为全国勤工俭学先进集体,1986年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同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在赤峰召开自治区主席现场办公会,肯定了赤峰“两主一公”(寄宿为主和助学金为主的公办学校)办学经验,并在全自治区推广。
这一年,赤峰市又成为按规划提前两年实现内蒙古第一个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盟市。这些虽是集体的荣誉,也是他和他的集体的光荣,而他却把这一切归功于各级党委和人民政府,归功于广大老师和支持教育工作的人民群众。诚然,这是他的肺腑之言。但是,如今赤峰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态势,你能说没有他的功劳吗?党和人民看到他像一头负重又不知疲倦的老黄牛,手足胼胝,为边疆的教育事业,耿耿忠心,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党和人民不会忘记他。
1987年他被自治区人民政府评为自治区劳动模范,1989年国家教委、人事部,全国教育工会表彰他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他十分珍惜这些荣誉,没有在荣誉面前停顿和满足,而是以更大的热情,更加出色的工作,回报党和人民的信任和鼓励。1990年退休后,他主持《赤峰市教育志》编纂工作,踏入编辑志书的陌生领域,他一如既往地刻苦学习,虚心请教,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顺利完成了六十万字的志稿,并正式出版发行。
晚年,本来是轻松安逸的人生旅途,而他或许没有这个福份。1992年,市政府聘他为赤峰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兼任赤峰市教育局关工委常务副主任。他协调和配合各旗县区在中小学建立家长学校,有时身体欠佳带药下乡,不辞劳苦地服务于基层家长学校,传播科学的家教知识,推动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教一体”的育人模式,使青少年健康成长成才。1999年内蒙古自治区关工委授予他“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2000年教育部授予他“全国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仰望老树吐新绿,且喜黄花晚节香。
他在基层教育工作岗位上扎扎实实地工作了五十六年,这是一项记录,或许今后很少有人打破这一纪录。如今他毕竟已是八十多岁的老人了,我们祈望这位可敬的老领导在事业上壮心不已,志存高远,常有好心态,健康长寿!
(此文登载于《东北师校友》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