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解冻,蛰虫始振。三月初春,赤峰二中公共课教师团队冯秋江、邹亚娇、娄智星、李峥、史文虹、范英华一行赴北大附中跟岗研修。北大附中在公共课学科建设方面不拘泥于课标,在学科多元化发展上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在跨学科教学及多学科联合教学上大胆尝试,已实现美术、音乐、历史、地理、政治等诸多学科的融合课程,为我校公共课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了新理念、新方向、新思路。

北大附中的视觉与艺术表演中心、运动与健康教育中心、信息与通用技术中心通过艺术、体育、技术等领域的活动课程,系统性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心理发展、实践创新及数字化应用素养。在校园空间规划方面,北大附中通过精细化场地调度实现多场景高效复用,各类活动在有限空间内有序穿插进行,充分体现了其资源整合的前瞻性设计,为学生核心素养的立体化培育提供了创新范式。
体育与健康课程
北大附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始终遵循蔡元培先生提出的“完全人格,首在体育”,以俱乐部形式面向全体学生实行选课走班制、小班制、学分制、评价制,高一高二年级混龄教学,按能力等级编班,由传统课时45分钟改为90分钟,每周两节。课程以目标为导向建立评价体系,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均为学分赋分依据,学校相信体育教育与人格教育息息相关,竭尽全力满足学生个性需求,目前已开设20余种专项,学生通过专项技能学习和参与比赛达到以体育人的目标。
音乐课程
北大附中音乐学科构建了多元教学体系,以学生发展为核心践行素质教育理念,其创新课程架构与教师团队的专业素养令人印象深刻。学校通过古琴、昆曲、古诗词音乐等特色课程,系统化传承中华传统音乐文化精髓,展现出文化传承与创新教育的深度融合。教师团队以学科育人为导向,采用探究式、体验式教学策略,在提升学生审美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同时,有效促进了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北大附中在课程顶层设计与资源整合方面展现的前瞻视野,为新时代音乐教育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范式。我们将汲取先进经验,持续深化音乐教育的育人价值探索。
美术课程
北大附中美术学科以工作室制为特色,构建了工笔画、插画、颗粒艺术、沙画及水煮蛋设计等多元化课程体系,通过学分制选修机制,将国家课标融入工作室实践,既保障基础教学又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其教学评价创新性地引入赛事导向机制,明确要求每学期完成一件参赛作品,有效激发学生创作内驱力。师资配置采用 "5+N"模式,由五位专职教师协同高校艺术院系资源,辅以丰富的美术社团活动,形成多维育人生态。该校在课程体系构建与教学空间运营方面的实践经验,为我们推动美育创新提供了可借鉴的范式。
心理课程
北大附中构建了“预防—支持—发展”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工作体系,通过阶梯式课程设置(高一聚焦情绪管理、高二侧重人际交往)与体验式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心理素养。其个案咨询以专业档案管理为基础,形成多师协同的干预机制。生涯规划课程创新采用职业专题案例教学,通过律师、医生等实务场景模拟增强课堂实效。心理健康中心负责人系统介绍了学校“全员育心”的生态构建策略,其多元活动设计与专业团队建设为我校心理教师优化校园心理服务体系提供了重要启示。
信息技术课程
北大附中浓厚的学术氛围与创新实践为我校公共课教师打开了全新视角。北大附中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设计实现了三大突破:重构“技术传授”向“素养培育”转型的教学理念,推动跨学科融合实践与技术赋能的个性化学习,并通过在线编程平台与AI辅助评测系统构建起完整的智慧课堂生态。尤为值得借鉴的是师生关系完成从权威主导到协作共生的转变,开放包容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可自由探讨技术方案,这种教学松弛感显著激发探究热情,使我校公共课教师深刻领悟信息技术教育“大道至简”的本质。

北大附中以系统性课程体系精准对接人才培养目标,通过提炼学科思维内核、贯通教学实践路径,构建起以学生终身发展为导向的教育范式。北大附中教师团队聚焦核心素养培育,将跨学科融合、技术赋能与个性化学习有机整合,形成可迁移的教学创新模式。此次培训为我校公共课教师团队带来了教育理念革新与实践范式转型的双重启示,对构建素养导向的课程生态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