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城南犹有旧事 人归尚有月随

发布时间:2021-11-23 

城南犹有旧事 人归尚有月随

IMG_9305_副本_副本.jpg

分享人:赵雅研

孩子的知识圈,应是该懂的懂,不该懂的不懂,这就形成了童年的幸福。我的儿时,那是该懂的不懂,不该懂的却懂了些,这就弄出许多至今也未必能解脱的困惑来。木心曾在《童年随之而去》中这样写到,如今看来颇有些谶语的味道,相信这也是很多人在童年时都有过的知识体验。今天我的主题也和童年有关,想和大家一起欣赏台旅作家林海音的《城南旧事》。

清脆的驼铃声飘远,童年随之而去……我再也不是小孩子了,是英子对童年告别的不舍与决绝。童年是难以忘怀的记忆片段,是人一生中最初的生命体验,几乎每个离乡在外的游子们都有着难以割舍的“童年情节”。林海音也不例外,她虽然 1918 年出生在日本大阪,但是祖籍台湾,对于日据时代台湾的作家来说,中国是自己的祖国。她 5 岁时随父母移居到北京城南居住,父亲是客家人,母亲是闽南人,生长在北京,成就于台湾。而林海音在北京度过了她的童年和青年时代,成年后在北京结婚生子。因此北京对于她,就像是第二个故乡。直到1948 年她们举家回台。林海音回望在北京城南的人和物时,必然饱含着对童年的无限回忆,为了寻找精神慰藉重新体味幼年快乐,她借助儿童视角对往事再现,将对故乡的思念、童年的留恋,用文字书写填进记忆中,抒发内心的童愁情绪。成人写关于儿童的东西是企图恢复与这个隐藏着的儿童的接触。北京的城南一隅,实际是她的精神原乡。她以自己清丽的笔调,把童年的回忆书写下来,所以这是一部回忆史,也是一部成长史。

成长总是伴随着阵痛,天真烂漫的儿童话语背后,交织的是成年人的血与泪。英子的成长是由一个个告别串联起来的,在《惠安馆》中告别疯朋友,在《我们看海去》告别小偷朋友,在《驴打滚儿》中告别陪伴自己的保姆宋妈,再到《爸爸的花儿落了》完成与父亲的死别,最后告别童年……作者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让儿童与文本中隐含的成人对话,正是通过儿童纯真的视角和天真的话语表现,包括儿童思想与传统社会意识的冲突,凸显出现实情况的残忍,并且并为未通过直接批判来谴责这种制度,而是通过强烈的对比去感知,让读者自己去感知,去理解,赋予了文章的厚重感,加深了文章的现实意义。    

成长的告别,可能是离开熟悉的亲人,离开热切的故土。由于时代的特殊性,北平是林海音生命中永远无法逝去的精神栖居地,《城南旧事》正是以书写内心的苦闷和乡愁来寻找生存的根本。这种离别最大程度上表达了无根漂泊的台湾作家们挥之不去的集体情怀,由于失去与祖国的联系而产生的无根文化的失落感。童年永远是一种心理距离,永远是一种心理切入,永远是一种心理觅寻。[腾云. 《寻觅童年——新时期儿童文学的一束思絮》.[M].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3.08:1]

在后记《东阳 童年 骆驼队》中作者写道:“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林海音.《城南旧事》.[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11:180~181]正是由于这份直接动机,才有了这部小说。而回忆童年最直接明了的方法便是把自己带入到童年的情景中去,以儿童的视角记录下来童年的故事。


   齐邦媛教授曾评价林海音的文章说“真想不到她在这样小的格局里,有这样大的气派”[夏祖丽.从城南走来——林海音传.[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2013.03

]。林海音正是通过儿童视角为我们展现了北京南城一隅,以英子的视角展现身边人的离合悲欢,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人生几大主题的思考。让我们随着故事的发展变化而起伏情感。当童年逝去,欢乐不再,我们随着英子的视角完成她的童年之旅。正如同名电影主题曲中唱道:“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合上书本,我们仍然会沉浸在这种气氛中,深深地眷恋着它。

办公室电话:0476-8821920

学校地址:赤峰市新城区玉龙大街西段


© 赤峰二中 蒙ICP备 19005936号-1  蒙公网安备 150404020002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