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组研修主题-基于地理学学科特点的跨学科主题的学习设计
<p>基于地理学学科特点的跨学科主题的学习设计</p><p><br/></p><p> 地理组</p><p><br/></p><p> 一、跨学科学习的研究背景与意义</p><p><br/></p><p>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STEM教育理念热潮开始涌现。其运用科学探究和工程设计,将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合成一个整体,是跨学科视角倡导合作解决现实问题的形式。2017版新课标的颁布为高中地理教学提出新的要求,地理学科的融合性较强,应用STEM理念在高中地理探究型的教学之中,对优化和丰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知识内化的有效性具有建设性研究价值,以实现地理学核心素养的落实与综合性人才的培养。</p><p><br/></p><p> 2022年4月,教育部发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新(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方案”)及各学科课程标准,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新时代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在课程结构内容设置上,要求涉及同一内容主题的不同学科间,做好整体规划与分工协调,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强化学科实践、推进综合学习。实现跨学科学习从狭义到广义的转变应用。</p><p><br/></p><p> 地理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是基于学生的基础经验验和兴趣,围绕某一研究主题,以地理课程内容为主体,运用并整合其他课程的相关知识和方法,开展综合学习的一种方式。主题学习应基于真实情境,引导学小的问题,促进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实现育人?目标。形式要根据所学内容适当选择,如项且式学习单元式学习等,体现不同的学习方法和路径。</p><p><br/></p><p> 二、跨学科学习的操作策略</p><p><br/></p><p> 1、衔接时空过程的融合</p><p><br/></p><p> 时间和空间要素是影响地理事象形成、发展与演变的主要因素。空间要素关注的是区域内的自然环境要素与人文环境要素及其相互影响。时空耦合思想从时间累积视角分析空间要素对地理事象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从时间序列角度分析地理事象形成与发展的演变过程,关注时间要素的特殊节点,空间要素是空间中的自然与社会经济要素。在分析地理事象的形成过程中,首先需要罗列出具体的空间因素,进而分析这些因素对地理事象的形成、发展与演变过程的影响。</p><p><br/></p><p> 2、基于教学情境的融合</p><p><br/></p><p>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三大理念之一——“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即“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高中地理与初中地理一脉相承,二者具有相同的教育理念。课标中强调问题情境的创设要贴近学生知识水平、生活实际和社会现实,使得学生理解情境。“这要求地理教学要接近学生的经验,与学生已有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生活中地理的“真〞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生活中地理的“实”有利于体现知识的价值。</p><p><br/></p><p> 3、基于实践活动的融合</p><p><br/></p><p> 地理实践力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指人们在考察、实验和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地理实践力的培养,要求教师开展各类地理实践活动,加强学生对已有知识和技能的实际运用,银炼对地理事物的观察力与识别力,提升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形成基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意志品质。</p><p><br/></p><p> 二、跨学科学习的设计思路</p><p><br/></p><p> 1、确立学习主题。</p><p><br/></p><p> 跨学科主题学习,可以直接选用课程标准或教材设计的主题,也可以创设更加符合具体学情的主题。无论是选用还是创设主题,都要结合学生经验、社会生活、学科基础等情况进行综合考虑,确认主题的性质、类别、层次等,便于以主题为中心,梳理主导学科和相关学科的核心知识图谱和问题链条,列出学习资源清单。</p><p><br/></p><p> 2、明晰学习目标。</p><p><br/></p><p> 圃绕跨学科主题学习内容,以学生为主体,明确表述目标要求,即通过哪些途径、任务或方式,获得哪些综合性的学习经历与体验、核心知识和思想方法,培养怎样的核心素养。</p><p><br/></p><p> 3、提出评价要求。</p><p><br/></p><p> 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评价要尽量前置,紧随学习目标,以便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评价要求与目标要求相一致,但不必面面俱到,主要运用表现性评价等方式,重点评价学生的学科核心知识的综合学习和综合运用表现,目的是指向学生的跨学科核心素养。</p><p><br/></p><p> 4、安排学习任务。</p><p><br/></p><p> 运用主题任务化的策略,设计满足跨学科主题学习特定要求的作品、作业、方案、设计、项目等事项和具体完成的条件,形成核心任务和若干分项任务。</p><p><br/></p><p> 5、展开学习过程。</p><p><br/></p><p> 把主题任务纳人学习环节和流程,在规定时间范围内依序推进,将问题链条、知识图谱、资源清单等学习支持条件穿插其中,并根据需要开展自主学习、小组交流讨论和汇报展示 等活动。其间,教师要善于从主干学科核心知识和思想方法出发,运用问题链条,构筑学习支架,驱动学生进行跨学科主题学习。</p><p><br/></p><p> 6、多方面进行课程评价</p><p><br/></p><p> 符合新课改风向的课程评价应更偏向多元化,注重过程性定性评级评价与成果的规范定量评价。实现评价的多向性,完成教学整个过程完整的评价,比传统的单一评价方式更有效。在评价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的优缺点,同时实现学生自评,让其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展与实践成果。教师之间的互相交流与评价也可以为课后反思提供改进的方向。</p><p><br/></p><p> 三、跨学科教学案例讨论</p><p><br/></p><p> 1.知识点具有跨学科的特点</p><p><br/></p><p> 必修一《地球的运动》涉及跨学科的知识点如下:</p><p><br/></p><p> 涉及的跨学科知识</p><p><br/></p><p> 物理</p><p><br/></p><p> 技术</p><p><br/></p><p> 数学</p><p><br/></p><p> 地球的运动</p><p><br/></p><p> </p><p><br/></p><p> 开普勒定律、地球圆周运动;</p><p><br/></p><p> </p><p><br/></p><p> </p><p><br/></p><p> </p><p><br/></p><p> 地球运动的动态演示技术;</p><p><br/></p><p> </p><p><br/></p><p> 数字地球的使用。</p><p><br/></p><p> </p><p><br/></p><p> </p><p><br/></p><p> 地球自转速度的计算;</p><p><br/></p><p> </p><p><br/></p><p> 线面角与二面角的理解;</p><p><br/></p><p> </p><p><br/></p><p> 时差的计算;</p><p><br/></p><p> </p><p><br/></p><p> 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p><p><br/></p><p> </p><p><br/></p><p> 昼夜长短的计算。</p><p><br/></p><p> 从知识点出发,可以与物理、计算机和数学学科进行结合,比如让学生从时空的角度出发,通过读图和计算总结地球运动的相关规律。</p><p><br/></p><p> 2.设计跨学科的教学情境</p><p><br/></p><p> 如在必修一《水循环》的引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是我们从小就耳熟能详的古诗,那么这种说法是否严谨呢?从水循环的角度我们怎么分析这个文学作品的漏洞?</p><p><br/></p><p> 跟语文学科融合,可以让学生在古诗背诵中产生辩证的思维模式,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氛围、增强民族自信心。</p><p><br/></p><p> 3.跨学科的实践活动</p><p><br/></p><p> 如在必修一《土壤与植被》中,设计活动,让学生统计校园植被,分析植被生长与气象要素之间的关系。与生物学科融合,在培养地理实践力的同时,掌握植被生长的深层原理。</p><p><br/></p><p> 四、针对教学评价的设计</p><p><br/></p><p> 1、过程性评价</p><p><br/></p><p> 评价第一部分是针对学生课堂完成度进行评价,由教师在观看课堂实录后填写,或请其他听课教师帮忙记录学生表现,根据记录由授课教师填写。进阶达成程度根据核心素养的评价水平制定,评价的程度从简单的问题到复杂的问题,从合作讨论到独立思考,从简单认知到做出解释。评价表格如下:</p><p><br/></p><p> 课程评价表格</p><p><br/></p><p> 课程进阶节点</p><p><br/></p><p> 进阶达成程度</p><p><br/></p><p> 学生表现记录与成就评价</p><p><br/></p><p> 教学目标1</p><p><br/></p><p> </p><p><br/></p><p> </p><p><br/></p><p> 教学目标2</p><p><br/></p><p> </p><p><br/></p><p> </p><p><br/></p><p> 教学目标3</p><p><br/></p><p> </p><p><br/></p><p> </p><p><br/></p><p> ……</p><p><br/></p><p> </p><p><br/></p><p> </p><p><br/></p><p> 评价第二部分由学生完成问卷调查,问卷内容从课堂兴趣、专注程度、交流合作、问题完成度、收获评价几方面设计。问卷完成后,对每一组问题的答案分布进行统计,及时得掌握学生情况。</p><p><br/></p><p> 2、结果性评价</p><p><br/></p><p> 评价第三部分是针对教学目标的课后检测题,题目与STEM素养目标紧密结合,实现教学评一体化,直观定量的评价学生的学习完成情况。题目针对学生的学习目标设定,从不同等级、不同考察点来测评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完成度。</p><p><br/></p><p> 评价第四部分是听课教师访谈,了解教师的建议与课堂体验评价,完成教学反思,完善教学设计。这部分通过与教师的交谈了解从第三方视角对学生、课堂整体呈现效果、授课教师、课程设计与完成度进行交流,了解课堂的不足点。并听取其对新课改即将到来的教学模式有何准备,是否能够实现跨学科教学的模式。</p><p><br/></p><p> 五、结语</p><p><br/></p><p> 地理学作为一项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在学习中需要的跨学科知识范围广,在自然地理的部分强调运用理科思维解决科学问题,探究地球圈层之间与人类联系的机理;而人文地理的部分在解决人文问题时,也需要借助科学知识和工程技术;区域地理更需要学生综合文理思维解决实际问题,针对某区域的具体问题与发展方向做出可持续的决策。论文选题在笔者教学期间完成,起源于学生在课后向我质疑高中地理被划分为文科是否合适。这说明学生可以体会到,对于除了地理本身之外的、与之关联的其他学科也很有必要由教师讲述明白,学科本身内容与其他学科交集较多。对优化和丰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知识内化的有效性具有建设性研究价值。</p><p><br/></p><p> </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