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赤峰二中老教师李家林
他八十八岁,人到耄耋之年。岁月的风尘磨白了他那乌黑的头发,人也比过去瘦了一些。但是,他依然精神抖擞,意气风发,大家为他颐养天年而高兴、羡慕、祝福。他以其忠诚、踏实、勤奋的工作态度和不懈追求的拼搏精神,在赤峰度过了56个春秋,为赤峰市的教育事业奉献了大半生的精力。人们一提起他,无不为之称赞。他就是不图名利、一心扑在平凡的教学岗位上的老教师李家林。
李家林1921年出生于吉林省怀德县黑林子村一个贫农家庭,他们有兄弟三人。大哥是纯朴勤劳的贫农。其弟是转业军人,因车祸身亡,被追认为烈士。其父于1938年病逝,李老师时年才16岁。因其父未给家里留下可供生计的家产,债台高筑,他兄弟三人只好靠卖地、当地过贫穷日子。有限的地卖当完,又去何处寻觅生路!李老师在无门路可走的情况下,迫于生活的压力,考人地政职员训练所学习,学习了测量土地和绘制地籍技术。有了这门技术,他看到生活的希望。但在旧社会无权无势的穷人子弟没有社会地位,再有技术也无济于事,只能挣扎于生死线上,过了一段艰难时期。新中国成立之后,他看到了光明前程,读大学这一梦寐以求的愿望得以实现。1950年,他带着难以抑制的兴奋,抱着对新生活的憧憬步入了东北师大地理系,成为新中国培养的新型大学生。
1953年,东北师大地理系毕业,他分配到当时经济落后、文化欠发达的草原疆城赤峰。他从长春接来青梅竹马的妻子在赤峰安家落户,在赤峰二中执教35年。35年,这不算长也不算短的岁月,历经风风雨雨,坎坎坷坷,但他还是忠心耿耿,热爱教育事业,坚守自己的岗位,作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赤峰二中有过科班出身的地理教师数人,但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前后被调离,而只有他从未离开过赤峰二中。此地成了他一试身手,施展才华的用武之地,在默默中操劳,在默默中奉献。
自古人事相因,事随人发。一个人做到了什么,他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李家林深深懂得教师的职责,“师者,人之模范也”。他从参加教学工作的那一天起,始终把做人的最基本要求诚信放在首位,教育学生崇德以辨惑,以自己的守信作为社会责任感的前提,要做正直的人,关心多数人的利益。三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他没有做过惊天动地的大事,也没有说过什么豪言壮语,只是恪守自己的价值观和责任。为了教育事业淡泊,清风高节。妻子患胃癌经济负担沉重,他没有向组织申请过补助,也没有接受过组织上任何资助,而总是推让给更困难的同事,学校发给他的晚自习辅导费很少领过,兄弟学校给他的出题费也婉言拒领。他信守的是多做贡献,不合理的一分不取,即使合理的也少取。尽管他付出辛苦的代价,但他认为这是应该的。
他的教学和他性格一样沉稳扎实,讲究效果。课程讲授干净利落,在他春风化雨的教学环境中,学生深受教益。特别是他指导学生参加高考,几乎是驾轻就熟,胸有成竹地讲述对高考命题的理解,点拨答题的方法和技巧,使绝大多数考生能镇定自若地参加考试,取得优异成绩。他所教的地理课高考成绩始终排在全自治区榜首。1981、1983年自治区高考状元也出在他的学生之中。德高望重的他在退休之前一直担任赤峰市地理学会、赤峰市地理教学研究会理事长、内蒙古自治区地理学会副理事长职务。1984年在北京召开地理教学研究会议,李家林作为内蒙古唯一代表出席了会议。在会议上他提出改革中学地理教学的意见,重视地图教学,成为会议的关键词地图。尔后他以《讲概念,抓特征,摸规律,把地理知识扎根于地图上》为题撰文,发表在全国性刊物《地理教学》杂志上。
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永远是教育所追求的永恒主题。李家林在教学实践中尽量摒弃侧重知识传授的传统教学观念,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兴趣是成长中的能力的信号和象征”,他从组织学生实地观察和动手操作入手,培养学生的兴趣。每年的4月7日,这是特殊的日子。这一天,他带领学生观察在原赤峰二中办公楼左边植物园西侧两棵碧桃树。当第二天同学们观看那傲然怒放的纯白色花朵时高兴万分,他们欣赏自然界的美妙造化,更钦佩李老师对物候学的很深造诣。
人,总得有所追求。追求自己的目标,就要勤奋。勤奋的人,未必个个成就卓越,但勤奋的人,更容易接近成功。建立学校气象站,这是他孜孜以求的愿望。但建立气象站所需的设备一无所有。为此他跑遍了赤峰街旧商站寻找可用之物,最后还是感动了赤峰气象台的同志,得到他们的支持和帮助。把他们不用的百叶箱、雨量桶、日照仪等拿来修复使用,同时他亲自设计,跑材料,找机工制作了风向风速仪。他组织气象研究小组,培训了气象记录员。使他们懂得气象观测是人类认识自然的重要手段,也是趋利避害,为人类造福的重要依据。还让他们掌握气象状况记录必须具有准确、及时、连续、详尽的特点。通过几年的气象观测实践,在学生中形成了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优良品德,提高学生全面素质,起到课堂教学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惜,学生付出大量心血获取的气象记录资料,在“文革”中不翼而飞,当同事们在地理教研室的厨柜里看到散落的记录表和备用的空白表时,遗憾与困惑交织在一起,难以用语言来表达苦涩的心情。
高中文科班学生热捧的《中学地理词典》的出版,对那些中学生的学习无疑是似雪中送炭,如旱苗得雨。这本词典的主编就是李家林。在80年代初编辑出稿,不像现在那样使用电脑写作便捷迅速,而须要参阅大量国内外资料和相关词书。先做一张张卡片备用,其内容涵盖全部中学地理学科的内容外,还补充了前瞻性词的诠释。编纂人员4名,但从编写计划、搜集资料,编排以及校对几乎他一人完成。可以说这本词典的问世是李家林心血和智慧的结晶。
十年“文革”浩劫给学校教育带来的后果是灾难性的。李家林也和许多老教师一样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但他最心痛的是那些年少学生的浑噩无知。不过他还坚信物极必反,一切会过去。在那一场开门办学的风潮里,他却有了用武之地。为了让那些学生在实践中经受锻炼。学一点实用知识,他主动到赤峰市水利局,交通局等单位联系有关测量工作,早已盛名于市的李家林很快得到承担通赤国道赤峰县段的测绘任务。他带领8名同学进行真打实着的测量。他在荒芜野外走遍作业区的沟沟岔岔,一丝不苟地测量着。他一再说:“测量要丁一卯二,不能差三错四,要清楚、准确,否则就会差之毫厘谬之千里,贻误大事”。他一片丹心教好每个学生,口传指画,耐心教给他们基本知识和操作要领,由浅入深地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问,纠正错误,使得这些学生能熟练地掌握技术。他们在共同劳动中增加了师生之间情愫,抹去了因“文革”的误导而产生的对立情绪,再现了昔日的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
天道酬勤,奖励是最好的证明。李家林远离自己的家乡来内蒙古边塞赤峰度过了57年时光,他那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全心全意为学生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影响着年轻教师的健康成长;他那孜孜以求,勤奋不懈的精神照亮了莘莘学子的前程。因此他理应得到人民政府和群众的称赞。他先后多次获赤峰市人民政府授予的先进教师、模范教师称号,也曾被中国地理学会命名为“全国地理科普积极分子”荣誉称号。面对荣誉,他从未失去自知和进取。当我们写完草稿,请他审阅时,他给我们写了一封信。在信中写到:“感谢你们费尽心血,耗费时间,撰写了我的材料,讲了很多过誉的话。我名不副实,实不敢当。我不愿出头露面,让我安度晚年好了。我恳请不要写我了,放过我吧。你们还是多写别的老师。我是普普通通的人民教师,身无长物,只有一个信念,报效祖国,积德于民,这是我矢志不渝的追求”。
这就是我们敬重的李家林老师在平凡的岗位上勤勉工作的根基和胸怀!(注:2009年12月21日李家林老师因病逝世,享年八十八岁)